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历史事件 - 吴元炳
吴元炳

吴元炳

  吴元炳 字子健,河南固始县城关人。咸丰进士。从团练大臣毛昶熙回籍办团练,与捻军战于河南各地。同治二年擢侍讲学士,十年出任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抚。十三年调安徽,再调江苏。光绪中,先后任江苏巡抚,三署两江总督、漕运总督。疏浚江苏高宝河、盐运河,勘察山东河工、海防,开挖黄河故道,兴修水利。光绪十二年卒于安徽巡抚任上。
展开

个人简介

  吴元炳(?~1886)字子健,河南固始县城关人。咸丰进士。从团练大臣毛昶熙回籍办团练,与捻军战于河南各地。同治二年擢侍讲学士,十年出任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抚。十三年调安徽,再调江苏。光绪中,先后任江苏巡抚,三署两江总督、漕运总督。疏浚江苏高宝河、盐运河,勘察山东河工、海防,开挖黄河故道,兴修水利。光绪十二年卒于安徽巡抚任上。清代咸丰年间,祖籍固始的巡抚吴元炳曾以乡土特产进奉朝廷,颇受帝王后妃青睐。自此,“固始皮丝”被列为贡品。1914年被选为中国名特产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而名扬世界。

个人轶事

  万籁寂,夜沉沉。

  在吴府深宅大院的一间小屋里,亮着灯光。洁白的窗纸上映着一个少年和一个妇人的身影:少年伏案夜读,妇人挑灯补衣。

  这个少年就是吴元炳,字子健(后官至安徽巡抚)。河南固始县城关人,妇人是其母亲。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吴元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吴元炳书声琅琅!

  母亲坐在一旁为儿子缝补衣衫,替儿子拿茶点,不时地拿剪刀剪去灯花,拨一拨铜油灯里的灯草,使明亮的灯光照在儿子书卷上。

  “孩子!书上写的好啊!小时不刻苦读书学知识,大了、老了不学无术,后悔叹气可就晚了。前些日子,你有时光顾玩耍,不顾读书;有时忙于和你爹爹送往迎来,应酬客人,也不顾读书了!把大好光阴丢失了,多可惜啊!你还记得古人珍惜时光的诗句吗?”吴母问。“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金丢失还易得,光阴流逝无处寻!”小元炳流利地把诗句背诵下来。

  “对呀!光阴如白驹过隙,流水东逝!光会背诗句,口头上讲珍惜光阴是不行的;要真正做到珍惜光阴、发愤读书,做实事才行。要胸怀大志,有所作为,为百姓造福,才不枉为男儿丈夫!再则,也为娘争口气……”说到这里,吴母哽咽不语。

  原来,她先前是吴府的丫环,聪明贤惠,在这世代官宦书香门第之中,她自学了些眼皮子,能吟诵些唐诗宋词,后被吴元炳父收为妾,生了吴元炳。由于她出身微贱,又是偏房妾室,在那官僚世家里自然要遭白眼、歧视。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效那断机纾、三择邻的孟母,用心教导儿子读书上进,以求将来有所作为,为穷百姓办些好事,为穷丫头出身的母亲争口气!

  吴母接着说:“不久,你爹爹要带你去北京读书了,在那繁华的帝王之都,我怕你心猿意马,不能安心读书啊!”

  “娘,我一定悔改,不再贪玩丢书了!到了京城我一定好好念书,不负母望!”吴元炳坚定地回答母亲。

  从此,吴元炳发愤攻读,博览群书,中了举人不久,吴母积劳成疾,病故了!吴元炳从京城匆匆赶回固始原籍奔丧,他悲痛欲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吴元炳的成功之中倾注了母亲多少心血啊!他要认真料理一下母亲的丧事,尽最后的孝意!

  但是,因为吴母出身“卑贱”,是偏房妾室,出棺时,封建官僚世家的螳当权者按封建礼教规定:棺不能由正门出,只能由边门出!对这无理的规定,吴元炳据理力争,却无济于事。

  最后,吴元炳想了一个办法。他爬到母亲棺木之上,抱着棺材说:“我母不能走正门,我这个举人,总可以走正门吧?”

  那些顽固的封建卫道者傻了眼,无言以对。吴元炳趴在棺材上,令抬棺人出棺。吴母的棺终于从正门而出!

  吴元炳没有辜负慈母的教诲和期望,习文练武,文武全才,咸丰年间中了进士,官至安徽巡抚、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右侍郎。

人物故事

豫南捻军的克星

  吴元炳生活的时代,“大清”已急剧转为“弱清”,危机四伏,大厦将倾。鸦片战争及其接下来的一场接一场或战或降的丧权辱国战争,几乎让清王朝的府库露了底儿。再经接下来上演的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一激荡,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

  吴元炳就生活在这样剧烈动荡的年代。咸丰十年(1860年),他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朝中的一个三等史官。太、捻起兵后,清王朝想了一个高明的主意:动荡所涉及相关省份的在京官员,选调一批回原籍办团练,征兵,练兵,剿灭太、捻军。曾国藩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文臣成为地方军首领的。

  当时河南团练大臣为武陟县人、时任左副都御史的毛昶熙。固始、信阳一线,太、捻灾情最严重,既是清军和太平军对抗拉锯地带,又是捻军主要巢居的中心。太平军在叶集镇驻军,虎视眈眈,多次围攻固始;捻军的大本营在固始的三河尖,距离固始县城只有25公里,一甩马鞭就到了。固始人吴元炳毫无疑问要回到灾情最重的原籍防城灭敌。

  吴元炳和固始的守军一道,凭借固始县城居高临下的独特位置,防御战成效卓著。太平军青年英雄陈玉成攻打固始县城一个多月,竟然寸功未立,无功而返。捻军围困固始县城,吴元炳领兵救援,冲撞捻军,捻军溃退。此后,他领兵在豫南大地纵横驰骋,血战太、捻军,打了一次又一次硬仗,赢得一次又一次巨大胜利。这年冬天,吴元炳领兵消灭流窜息县的捻军,生擒捻军首领陈得一。咸丰十一年,汝宁捻军首领陈大喜转移驻军霍庄寨,吴元炳偕同道员张曜(后升任河南总兵)领兵奇袭,拔寨杀敌,大获全胜。同治元年(1862年),河南巡抚严树森向朝廷奏称吴元炳“骁捷善战,所向有功,军中最得力”。吴元炳因此得以升任检讨一职,仍然留用河南,歼灭豫南重要捻军力量张凤林部。其后,吴元炳再度携手张曜,攻下捻军重要据点平舆,李旗屯,伊庄,陈庄,刘楼,杨楼,歼灭捻首张凤林,陈大喜。同治二年(1863年),又攻克捻军张凤林的张冈据点,肃清汝南一带西捻军残部,吴元炳被破格擢升为侍讲学士。

  太、捻之后,吴元炳升任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抚去了。

江南赈灾立奇功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正当洋务派“求强”“求富”紧锣密鼓进行之际,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洗劫了北部中国。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后果之严重,史上罕见;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三百万!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重,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为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荒”。

  饥民离家大量南逃,灾民开始沿途“吃大户”,所到之处富户、官仓劫吃一空。大旱大动荡。最靠近饥荒的“前线”是江苏。

  吴元炳时任江苏巡抚。

  数百万灾民涌向锦绣江南。朝廷对于救灾、维稳十分重视,下令从直隶以南设立若干粥厂,层层堵截,“就地留养”。

  巡抚吴元炳根据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赈济灾民,收到很好的成效。

  吴元炳从江苏最北边的徐州开始设卡拦截,“设粥留养”。当时徐州的地方官对开办粥厂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经费落实不及时,不能如数到位。吴元炳立即带头捐款,地方绅士积极参与,督促各地迅速开办粥厂。一个粥厂如同一道关,灾民被尽早留在第一道关外。

  徐州往南,吴元炳在清江设立了17个粥厂收容所,共收容了45000余人。每个粥厂收容所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吃、住、饮水、防疫、防火、治安等等,无一不在工程范畴之内。

  向南,扬州成为拦截收容灾民的主阵地。扬州城外的五台山,有一座旧军营,重新砌上围墙,留一道门,四边再挖掘壕沟,俨然一个天然大容留所。被收容于此的灾民,一律编号分队,实行军事化管理。扬州五台山一共设立了11所,收容灾民42000余人。

  吴元炳号令南京、苏州等重镇一律都在城外设置粥厂收容所,地方一把手亲自负责,甚至连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在灾起的第一年收容了1200多人。

  稳定灾民,就是稳定南中国,稳定刚刚从动荡中走出的大清政权。朝廷命令两江总督沈葆桢、吴元炳在困难的情况下,就地解决,截留漕粮一万石,酌情使用苏郡丰备仓储备粮赈灾。吴元炳积极组织灾民投入当地的治理工程,以“以工代赈“方式,疏浚高河、盐运河,使灾民不仅生命无虞,还通过参加当地劳动,获得了收入。大量的灾民慢慢的稳定下来。春天,灾民接到种子和路费,开始陆续走向回家的路。

  吴元炳赈灾有方,赈灾有功,受到朝廷的嘉奖。他标本兼治维稳赈灾,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沈葆桢入觐,吴元炳代理两江总督,并督办通商事务。

  光绪十一年,吴元炳调任安徽巡抚,第二年病逝在任上。河南巡抚倪文蔚闻讯,上疏朝廷陈述吴元炳战功卓著,“遗爱在民”,请求在汝宁建立专祠。

史书记载

       江蘇巡撫吳元炳奏摺

  奏為督臣政跡卓著,據實臚陳;敬請宣付史館,以備採擇;仰祈聖鑑事。

  竊督臣沈葆楨因病出缺,當經臣於十一月初九日將出缺日期由驛馳奏,請旨迅賜簡放;並聲明督臣政跡,俟臣另摺詳細續陳在案。茲將沈葆楨歷年賢勞,就臣所深知灼見者,敬為我皇太后、皇上縷晰陳之。

  沈葆楨由翰林起家,擢御史;咸豐五年,補授江西九江府,調署廣信府。維時粵逆楊輔清自吉安潛師連陷貴溪、弋陽等縣,逼攻廣信;城守兵單,聞風先潰。沈葆楨籌餉河口,飛騎馳歸;堅守危城,誓以身殉。迨總兵饒廷選一軍自玉山來,率同接仗,七戰皆捷,圍乃得解。當日曾國藩疏稱「沈葆楨獨伸大義於天下」,遂受文宗顯皇帝特達之知,蓋始於是役也。

  七年,補廣饒九南道;十年,奉旨辦理廣信防務。旋奉旨補吉南贛寧道,幫辦江西全省團練事務;以親老,乞終養,奉俞允。

  十一年冬,命赴曾國藩大營。同治元年正月,即奉巡撫江西之命;上諭:沈葆楨德望冠時,才堪應變。朕以該撫家有老親,因擇江西毘鄰省分,授以疆寄;風土不殊,迎養亦近。著即馳赴新任等因,欽此。沈葆楨奉詔感泣,雖以兩親憚於出行,而時事方艱,義無返顧;顅俟大憝就戮,合境肅清,再乞歸養;批旨有「忠孝性成」之獎。到任伊始,值粵逆淪陷浙省,楊輔清、李世賢席方張之勢,與皖、蘇各逆南北通氣,並力以窺江西,邊防岌岌震動。其時,今大學士陝甘總督左宗棠定議援浙;僖庠跀嘧筌娽崧罚越^餉源。羽檄飛馳,旦夕數警;沈葆楨從容肆應,躬赴廣信,教民以堅壁清野之法。

  逆黨以皖、浙無糧,非破江西以達楚、粵,更無生路;死黨麇集,分道竄突。沈葆楨指揮眾將、增募新營,相機堵剿,連戰皆捷。論者謂保全安慶,左軍得以一意援浙者,沈葆楨之力也。

  軍務倥傯之時,適有法國教堂被毀一案;沈葆楨以事由公憤,遍訪不得主名,自請嚴議。其深思遠慮、維持調護之苦心,於此可見。嘗言吏治之與兵事相倚伏者也:吏治不飭,則亂源不塞、兵端不息。故雖處倉皇擾攘之中,任廉能、懲貪劣,驕兵悍將,劾治不少假貸。地方事宜,親為剖決,每夕至四鼓不休。是以去任之日,泣送者相屬於道。士戴民懷,至今未麋。

  三年,以克復金陵功,賞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加頭品頂帶。沈葆楨推功諸將,並以曾國藩、左宗棠等親冒矢石、不分畛域濟師協餉,始得轉危為安;瀝陳愧悚下忱,情詞懇摯,籲請收回成命;溫諭不允。四年,請假回籍省親;丁母憂。

  六年,奉旨總理船政。船政之議,發於左宗棠;謂非沈葆楨,無可屬者。堅辭不獲;已請俟釋服視事。廠地濱江,土鬆潮悍,旋築旋圯,燃脂、下石司畚鍤者,咸有戒心;機器來自外洋,殊形詭制,相顧瞠目,懼不克終事。沈葆楨苦心焦思,毅然任之,竹頭、木屑皆手自布置。九年,丁父憂;服闋,仍接辦船政,成「萬年清」以下兵輪船二十餘艘。舟師之得所藉手者,皆沈葆楨創之。

  十三年夏,日本事起,奉旨巡視臺灣,兼辦各國通商、軍務。臺地一島孤懸,額兵無可用者;沈葆楨聞命即往,寢不及旦。渡臺後,倭兵登岸紮營,社番伺隙待動;沈葆楨據理責之,曉諭諸社,宣布皇仁,番族歡欣鼓舞,願遵約束,倭營為之氣奪。而又修城垣、築砲壘、練營勇、備器械,不先開釁端,而無一不為可戰之計;眾心益奮,倭人遵約撤兵。乃得辦理善後;分南、北、中三路披榛開莽,以漸而進。疏請福建巡撫移駐臺灣,於北路增設府、縣。臺事粗定,於是年十二月內渡。旋聞獅頭社兇番狙殺遊擊王開俊之信,復於光緒元年正月東渡,破獅頭及助惡各社,頑族震懾;撫番之議乃成。

  在臺奉總督兩江之命。受任以來,興利除弊,寢饋不遑。其大者:修河隄、行海摺⒕忛_關、籌積榖、拔罌粟、挖蝗子、整頓鹽務、籌畫海防;而顧全大局,尤在中外交涉之事。

  臣兩次署任,行抵金陵,接其言論豐采,惟慮及遠人窺伺,感憤交形。今歲秋初,又與晤談數次,見其精神如舊,而鬚髮盡白。蓋自入都陛見,面奉皇太后諭,以時事艱難,毋得遽萌退志;上體宵旰憂勤之意,中夜不寐,三歎以興,自是絕口不敢言「退」字。而舊病之劇,甚於往年;萬不得已,復請開缺。遺疏猶惓惓於鐵甲船事,其心力已瘁,而其志亦可悲矣!

  生平學問首在不欺,凡事必求心之所安;故疾惡如讎,而愛才如不及。好帜軘啵摷阂韵氯恕W匝砸娏x即為,無所退避;故廣信之圍,已萬萬無生理,而出艱入險,百折不回。當存亡利害之交,而能卓然有以自立者,此也。至奉身清儉,一如寒素;官俸所入,盡為地方善舉、鄰省振輸之用。身歿之後,囊無餘錢;寮屬相顧歎息、市井鄉曲之氓有下淚者。則其功德之入人,為不可泯矣。在沈葆楨受知遇之隆,一一皆職分所當為;而聖主篤念藎臣,凡賜卹、予謚、飾終之典,自必渥荷恩施,有加無已。合無仰懇天恩,宣付史館,並准予江南省城及立功各省分建立專祠以彰忠藎之處,出自高厚鴻施。

  至該督臣子七人:瑋慶附貢生,瑩慶、璘慶、瑜慶均附生,璿慶、瑤慶、琬慶;孫八人:翊清附生,照藜、淮琛、毓衡、惠言、亮吉、永清、成鵠均幼。合併附陳。

  所有續陳督臣政跡緣由,謹繕摺附驛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謹奏。

  光緒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