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艺术 - 陶明贤
陶明贤

陶明贤

 陶明贤,中国第九届根石艺术博览会“刘开渠根艺奖”获奖者。1934年出生芜湖县水乡六郎,排行老四,父母种田为业。他读过半年私塾,后又到天曹小学读到高小毕业。白天,他抽空帮家里干活;晚上,就着昏暗的菜油灯刻苦学习。每次考试,语文、算术在班级都名列前茅,而且都是满分的时候多。
展开

基本介绍

        陶明贤,中国第九届根石艺术博览会“刘开渠根艺奖”获奖者。1934年出生芜湖县水乡六郎,20岁出头,他便参与筹建安徽省长江水泥厂,任副厂长,后来又筹建芜湖三元煤矿,对于工业生产建设他一直倾注着极大的热情。

根艺介绍

        一段枯桩老根,经他的妙手点化,竟能变为飘飞的仙女、坐禅的高僧、奋蹄的骏马、引喉的雄鸡……再给它取个恰当的名字,便能给人震撼、启人心智、引人遐想……带给人美的享受,而这就是出神入化的树根造型艺术。在这些精美根艺作品的创作队伍中,有一位退居二线后才加入进来的门外汉,一切从零开始,勤奋钻研,默默耕耘,很快便在根艺界异军突起,继1991年,他的根雕作品《神狮》在第三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中获得“刘开渠根艺奖”银牌奖之后,他的根艺作品《八仙过海》、《深情》又连续获得第六、七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刘开渠根艺奖”银牌奖,《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他的根艺作品,《中国花卉报》等各级媒体对他进行专访,中国根艺美术学会批准他为会员、理事,他就是在芜湖县统计局局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干部,著名根艺美术家陶明贤。

 

人物简介

       50岁刚过,他就主动要求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陶明贤,1934年出生芜湖县水乡六郎,排行老四,父母种田为业。他读过半年私塾,后又到天曹小学读到高小毕业。白天,他抽空帮家里干活;晚上,就着昏暗的菜油灯刻苦学习。每次考试,语文、算术在班级都名列前茅,而且都是满分的时候多。因此,老师很喜欢他,父母亲对他的期望也大。不久,父母亲双双病逝,两个哥哥将他分开另过,眼看种田的日子难过,恰好逢着解放,政府请他担任村农会文书兼财粮员,不久又到乡政府任秘书,从此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

陶明贤

  20岁出头,他便参与筹建安徽省长江水泥厂,任副厂长,后来又筹建芜湖三元煤矿,对于工业生产建设他一直倾注着极大的热情。文革爆发后,他没有参加任何一派,认为那样整天的标语口号,斗来斗去,把生产耽误了,把时间也浪费了,不值得。于是大家说他是逍遥派,把他关进牛棚,开他的批斗会,让他参加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一切逐渐走上正轨,他也被平反,安排到县计划委员会任副主任。手中有了实权,但他从不乱用,他对自己的政策是:请客不到,送礼不要;若是不听,就给你老猫洗脸———难堪。1976年,县里成立煤炭局,陶明贤任局长,很快解决了煤炭供不应求的矛盾,实现了盈余。为此他还受到省、地煤炭部门的通报表彰。1984年体改,陶明贤到县统计局任局长。不久,他考虑自己年过半百,单位年轻人又成长很快,就主动要求退居二线,把位子让出来。

 

成为当代艺术家的艰辛历程

   树根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从不哗众取宠

   “人生不是一支蜡烛,而应该是一支火焰,我们应该把他燃得更旺,然后交给下一代。”这是陶明贤最喜欢的一句名言。退居二线时,陶明贤感觉自己身体尚好,总不能就此养花种草、安享天伦之乐,或者凭着自己过去的老熟人、老关系下海挣钱吧?对于今后的生活,他认真地思考了好长时间:自己毕竟已年过半百,做生意办实业可能搞不过年轻人;学字画、做盆景,自己又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他的优势在于能吃苦,善思考,有毅力,自己应该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啊!

  一次,当他从电视上看到树根造型艺术时,顿时感到眼前一亮,他被根雕艺术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觉得一个崭新的天地就要在他的面前展开了。对,就搞根雕!因为根雕主要借助于自然形成,重在发现,它的素材来源于枯根废蔸,价格低廉,甚至不要钱,搞好了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他爱上了根,这不仅是因为根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更在于根的奉献精神,它默默无闻地在土壤内为红花绿叶输送着养分,枯后仍为人们供作燃料,从不哗众取宠。“树犹如此,何况人乎?”搞过煤炭工业的他从中得到了很大启发。他发誓要让枯树开新花,让老桩枯根重现艺术魅力。他还赋诗自勉道:“从政让贤何所求?舒心惜福伴根蔸。人生莫道桑榆晚,奉献由来是善谋。”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其乐无穷,业余爱好使他焕发了青春。

  根艺作品上,染上了他的鲜血

  创业的路是艰难的。陶明贤开始搞根艺时,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连他的家人也反对。他们认为艺术和工业是两码事,搞工业的人搞不出艺术来,因为他们的头脑里缺少艺术细胞。但陶明贤深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自己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投入就会有产出。

  可真正动起手来,他才发现自己是个门外汉,没有办法,他找来有关根艺美术、雕塑等方面的报纸、杂志、专著阅读,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这对他这位只有小学毕业水平的人来说是多么艰难啊!他四处求师,不耻下问,向县里搞美术的内行请教。同时积极寻找树根实践探索。学习———实践,实践———学习,成为他“临老还学吹鼓手”(搞根艺)的一条公式。在家里,他每完成一件作品,就先让老伴看看提意见,再修改。他听说南京有位叫邓正明的根雕大师,又悄悄跑去拜他为师。尽管这些人的年龄都比他小,但他还是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能者为师”,他觉得只有先当小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就这样,陶明贤把精力和心思全部放在根雕上,他好像忘记了整个世界。在从事根雕最初的五、六年间,他几乎没有看过一次电视,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他都没有放弃一天。手冻僵了,烤一会火,接着雕;蚊子叮咬,拍一巴掌再接着干。当一件满意的作品完成时,特别是一件精品问世时,他总是高兴之至,常让老伴弄几个小菜,哪怕是一碟花生米,几块臭豆腐干,就着几两小酒,边喝边细细欣赏自己的作品。他说这种快乐是用文字难以形容的,也是许多业外人所难以体验的。

  为了寻找树根,他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抽二、三个月时间外出寻找,足迹几乎踏遍了皖南和大别山的山山水水。攀悬崖,走峭壁,披荆斩棘,苦苦寻觅,不获奇根决不罢休。有时,看到人家的盆景死了,当作废物扔掉,他捡到了就如获至宝,这些东西经他的雕刻,很可能就成了一件至善至美的作品。毕竟年岁大了,常年的爬山涉水消耗了体能,长时间的埋头工作疲倦了他的身体。有一次,他花了3个多小时雕好一件作品,刚想站起来活动活动麻木的四肢,由于站起来的速度快了点,头一晕就向前跌下去,恰好撞在刚完成的根雕作品上,脸上当时就撞了一个大洞,鲜血直流,染红了根雕。老伴吓得大惊失色,赶紧将他送到医院治疗。由于创口大,医生不得不给他缝了4针。老伴心疼得直埋怨他为了根雕连老命搭进去也不怜惜,他只是憨憨地一笑,心里还挂念着那件根雕作品有没有被损坏?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厚的回报

  多少汗水,多少收获。几年来陶明贤已创作了数百件根艺作品,其中上乘佳作就有近百件,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代表著作的由来

       1990年,他自带了20多件根雕作品专程到北京拜访名师,中国根艺研究会名誉主任、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看到他的作品后,当场为其题字赞曰“妙在自然”;中国根艺研究会主任马驷骥还挥毫泼墨为其作画留念,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根艺美术家学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对他的作品也很欣赏,为其题词:“根艺延年,情趣高雅。”

  1991年,中国文联等举办第三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陶明贤的根雕作品《神狮》参展,并获得了“刘开渠根艺奖”银牌奖,据悉,他也是安徽省获得此类大奖的第一人。他的《舔犊之情》《敢问路在何方》《双鹤向春》等大量作品陆续在《中国花卉报》、《中华工商时报》、《经济日报》、《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等发表。在而后举办的第六、七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中,陶明贤作品《八仙过海》、《深情》等再获银奖,《中国花卉报》、《文化周报》、《安徽老年报》、《芜湖日报》及中央、省、市级电台、电视台等还发表或播出了对他的专访,陶明贤一时名声大噪,成为根艺界的“名人”。

  成名之后的陶明贤依然比较谦虚,比较刻苦,依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有人劝他将家里的作品出售一部分,起码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足可富甲一方。但他拒绝了,他说自己只是收藏,从不外卖,他不想让金钱玷污神圣的艺术。

  从2000年起,他又迷上了石艺。寻根带寻石,一箭能双雕;根石双丰收,何乐而不为?他认为,根艺和石艺是一对双胞胎,皆强调美在自然,贵在发现。他收藏的石艺作品《高风亮节》、《屈子行吟图》、《青松迎风立》及撰写的解说词等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目前,他已有观赏石数十块,纹理图案涉及风景、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

  说起根艺,他立刻神采飞扬

  说起根艺,他立刻神采飞扬起来。他说,要搞好根雕,必须注意掌握三个环节:素材(根蔸)是根艺作品好坏的基础,根艺受客观自然形态的约束和影响,主要突出自然美。创作方案是关键,如果不经过认真思索,反复观察,筛选出一个好的方案,往往会把好的素材制成劣等品,甚至报废。善后管理不能忽视,如给作品配置底座要协调,不能喧宾夺主;上漆或上蜡要保持树木的本色,全显木纹,要让作品显得古朴大方,不要发光,不哗众取宠;根艺作品要经过消毒处理,避免生虫、变形,一般可用蒸煮法,便于永久收藏。

 

陶老对根艺的看法与愿望

        陶先生始终认为,根艺美在天然,贵在发现,而这与个人的境界是难以分开的。他有件外形很像锦鸡的树根作品,没有简单地将其命名为《锦鸡》(因为这样就没有多少想像的空间了),而是从生命存在的方式这一角度为其取名《凝望》:在富有动感的托子上,立着一只沉思远望的锦鸡,她似乎要上下而求索,又似乎欲遗世而独立,它的眼部和身体部位自然镂空,加强了立体效果;尤其是尾部的处理,恍若一条修长的影子,给人以飞流直下的感觉,简洁痛快。整个作品动静结合,虚实互补,相得益彰,十分符合他创作的原则:顺势取形,顺势取神,雕似非雕,回归自然。他的作品最大特点是极少拼接,绝大多数都是一个整体,雕琢不多,保持了原始树根的天然风貌。如他的作品《牛》,后更名为《严阵以待》,枯桩老树化成了生命源流,牛体筋骨隆起,沉稳矫健,力度毕现,神态桀骜不驯,惟妙惟肖,凝聚着伟力,象征着胜利,把握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韵,于形似中更重神似,极富哲理意味。更为难得的是,这件作品为两种不同的树根互生在一起,接合处恰巧是在颈部,轻摇可见晃动,但却你钩我衔,紧咬不放,无论如何取不下来,足见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之妙!

  根艺创作,雏形在天,成形在人,加工精巧,不失自然。这是他多年来最深的创作体会。

  “夕阳无限好,晚霞尚满天。”望着眼前这位神采奕奕、满面红光的老人,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他的幸福有为的晚年———没有岁月流逝的哀叹,没有利害得失的痛苦,有的只是对自己所钟爱事业的追求以及为追求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现在,老人最大的愿望是能有一个地方,把他的这些作品全部展出来,再免费向观众开放。

更新日期:2024-12-22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