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梁应辰,1952年2月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本科毕业。1958年苏联留学回国后,历任原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业务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1991年11月起历任交通部三峡工程航运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顾问,交通部技术顾问、部专家委员会成员。1994年初被聘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设计审查升船机专家组组长、永久船闸专家组副组长。是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成员;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航运专家,在葛洲坝工程通航建筑物设计和三峡工程各个阶段有关航道工作中的技术攻关、科学论证、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都做出了贡献。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人物经历
1928年8月,梁应辰出生在河北保定农村。少年求学时正值中国陷入了八年最艰苦的抗日战争,而河北又是遭日寇袭击最严重的区域。梁应辰在辍学三年后,通过坚持每天从农村到七八里开外的市里走读的方式,读完了小学。
初三那年,由于不服日寇的劳役而被停止学籍。那个年代,对于家境困难的梁应辰来说,为了吃饭,求学依旧是走出农村实现温饱的最佳方式。所以几经周折,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应辰又凭借自身努力读完高中,并于1948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成为中国建国后培养出来的最早一批水利专家。
学习水利是早年就印在梁应辰头脑中的“远大志向”。农村长大的梁从小就受困于饥饿,在他看来,要吃饱饭就要种田,要种田就要水和肥料,正所谓“粪大水勤,庄稼不愁不丰收”。所以他很小就感受到了水利对于农作物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幼稚单纯的想法,指引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报考了水利专业。
1948年,梁应辰参加了包括清华、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等9所大学的招生考试并全部通过,最后毅然选择进入清华园的土木系水利组就读。
四年的大学学习没有使他变成农业专家,却成长为中国最优秀的水利航运专家。刚毕业时,梁被分配到交通部塘沽新港工程局。两年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梁应辰又被派往苏联敖德萨海运工程学院海港专业,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波浪和海港码头结构的研究。1961年至1965年,梁应辰远赴越南河北省,在府谅商河畔帮助越南建设一座专用的氮肥厂煤运码头。
1971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批准下,中国开始了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梁应辰从项目最开始就被派驻参与了葛洲坝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于是接下来的三十多年,梁与中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两座水利枢纽工程结下了不解情缘。
2016年12月18日,梁应辰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建坝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建了以后,一方面防洪,一方面就是发电通航的问题。这儿建了坝以后,怎么截断巫山云雨呢?就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可以挡住了。怎么挡呢?就是你下来的水流量,超过了荆江沙市的允许的那个限度,就危险了。因此超过这个限度就把你挡在水库里,所以叫做56700,每秒56700立方米,挡住以后,还下放56700,多的就挡住了,吃掉你,等到上头小于56700,还放56700,放下去这样就可以保证下游的安全,起到了防洪的作用。百年一遇没有问题,千年一遇的也可以。千年一遇就是可以挡到三峡水库175米高程,可以有防洪库容两百二十多亿,这是最大的防洪库容量,如果你再超过了千年一遇的,那还得要配合下游开口,叫你哪儿开就哪儿开。所以三峡的问题有人讲,是不是什么都能挡住,那也不是。但是千年一遇的就挡住了。这个挡住的情况,那就是跟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所以防洪是这么一个状况。百年一遇没有问题,千年一遇也能挡,在有特殊情况下配合下游的堤防和分洪也是可以解决的。这种情况下要做好水情预报。要分洪的话,先考虑怎么样做,就是这么一个状况,这是防洪。发电也是根据1992年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定下来以后做的初步设计,到93年拿出来的时候是26台机组,每台机组是70万千瓦,这样知道是1820万千瓦。每年能发800多亿度电,1度是每千瓦小时,一个千瓦一个小时发一度电,三峡建了以后,就是装26台70万千瓦的机组,可以装到1820万千瓦,但是1820万千瓦不是365天每天24小时发电,通过三峡河段,有的时候水多,有的时候水少。这样全年能发800多亿度电。现在发电量,又有变化。
三峡这部分工程有两个建筑物:一个是双线连续五级船闸,船闸上游最高通航水位是175米,最低通航水位是145米,下游最低通航水位也就是葛洲坝和三峡之间的最低水位62米,所以它的水头是113米,这种情况下,一级不行,又分了五级这样一段一段上去。分了五级,按照设计船闸按两线连续五级布置。每一级有一个闸室,每个闸室的有效长度是280米,有效宽度是34米,坎上最浅的水深是5米,这部分叫双线连续五级船闸,它是和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配套的。另外就是一个升船机,一级就升上去,升船机的船是3000多吨级的客货船,现在是按照万吨级船队一次过闸设计的,这样的情况下年单向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一般重向的有下,物资运下来的多,运上去的数量相对比5000万吨少一些。5000万吨指的是从上游往下游运过来。
三峡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因为长江的水流量大,并采用了蓄清排浑方式。泥沙淤积这个问题中国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解决采用了蓄清排浑方式。什么叫蓄清排浑呢?这5亿多吨沙子只是在洪水期往下排,这个时候需要把库区的水位降下来,泥沙往下游排走。到了9月底左右了,含沙量少了,那就蓄起来,这样泥沙就比较少了。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情况所谓的5亿多吨,最多是7亿吨,主要是从上游来的。一部分是从金沙江排下来,金沙江排下来平均数大概占5亿多吨的不到50%,40%几,多年的平均量是46%。第二就是嘉陵江,嘉陵江是30%多一点,还有乌江,还有三峡库区区间,库区里面也有泥沙。现在情况变化在什么地方呢?变化以后就是嘉陵江也建坝了,嘉陵江现在要15级16级开发,建了几级,一些都移到上游了。金沙江的情况是,溪洛渡工程已经截流了,一截流以后,粗颗粒泥沙大部分就淤到库里面,金沙江有700多公里,要分四级建设,建成后泥沙大部分截在库区了,这一部分情况截住了,虽然截住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区泥沙冲淤平衡。如果不采取措施,泥沙问题还会出现;因此,现在就应该对上游采取必要的综合措施。自己感觉起来确确实实特别重视这个问题。截住了,据现在,特别是金沙江解决了,嘉陵江要截住的话,现在它下来的沙子只是原来下来的30%到40%,而且都是所谓的冲泻质,很细。
现在三峡基本上快建成了,要考虑“后三峡时代”,谁说的这个名词也不知道,也有这个想法。建设大的工程,在建设前都应有科学研究。应该超前一点,然后建,你把这个大坝建成了,把其他的防洪发电都建成了,建成了以后工作还是没完的,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就像刚才说的“后三峡时代”,“后三峡时代”就是怎么样能够把存在的有些问题处理好。还要搞得优化,使得发电通航更好,比你原来设计的还要好,但是有一些新的问题出来了,你怎么解决。旧的问题没 完全解决的话,你怎么办?最大的问题觉得主要是沙子问题,这个泥沙问题恐怕不是事先能够考虑完善的,应该是需要长期思考观测和解决的问题。考虑现在咱们国家的三峡建设委员会设了一个专家组,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要用他们的材料。就是刚才讲的第一位的问题,在葛洲坝碰到的就是泥沙问题,现在泥沙问题变了,它上游最主要的这些河流都要建坝。都要建坝,泥沙的情况,水和沙的关系都变了,这种情况下要长时间的,长期的跟它做斗争,水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你要是改变了它的自然情况,根据要求要变,它要跟你做斗争的,它斗得过,就失败了,斗得过它,就是要好好的利用这些水流。
梁应辰专家充分肯定了2004年汛后及2005年三峡工程水文泥沙观测与分析研究计划,并提出了如下具体的补充意见:
1、库区变动回水区土脑子河段观测范围应调整为10-20km;
2、库区重庆河段应考虑适当布置河道水文断面,进行水沙因子观测,以了解重庆河段走沙的水沙条件与特性。
3、库区2006年大坝至铜锣峡1:5000水道地形观测,考虑到为2007年蓄水运用收集本底资料,观测年份不变。
4、坝区通航建筑物与左电厂前水流泥沙观测应每年开展,不宜隔年进行,对上引航道口门区流态观测应加强。
5、鉴于坝下游宜昌--杨家脑河段是受清水下泄影响最早最大的河段,河演观测应每年开展,不宜隔年进行,且宜枝河段与芦家河浅滩段河演观测时间应保持一致。在两项观测中,水尺布设应调整加密。
6、坝下游荆江河段重点险工护岸观测,应视各年水情安排测次,加强动态跟踪。近期应针对2004年9月份出现的特殊洪水水情,将汛后测次调整到10月份进行。为了解清水下泄对坝下游冲刷的影响,应选择重点险工段,利用历年资料开展综合分析。
7、上游来水来沙变化应作为长期的工作开展,近期应利用2004年8月份调查的资料,提出嘉陵江、岷江水利工程减沙专项课题初步分析。
8、库区回水区水面线变化、变动回水区范围应加强分析,并重点关注糙率变化。
9、为全面了解蓄水后坝下游长河段冲刷情况,应补充城汉河段的冲淤计算与分析。对葛洲坝下胭脂坝护岸加糙实验工程应做出效果分析。
主要贡献
梁应辰院士在工程技术方面组织领导过通航建筑物和通航枢纽的规划设计工作。在葛洲坝工程中,分管通航建筑物设计10余年,对船闸总体设计,泥沙淤积和通航水流条件的解决,船闸水工结构、输水系统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全面领导或指导通航建筑物设计有协调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对解决通航枢纽规划、科研、设计工作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参加过大中型海港、河港设计,担任过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大中型水运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项目审查。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审委员会颁发的特等奖、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及越南总理府颁发的二级红旗劳动奖章。作为三峡工程航运专家,参加了三峡工程各个阶段有关航运工作,对三峡工程坝址选择,技术攻关,科学论证,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葛洲坝项目时,梁应辰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对周总理当年接见他们时所说的“对待伟大的三峡系列工程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可不能太自信”的教诲念念不忘。“水利建设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永远都不敢大意。”梁应辰对《建造师》说。而葛洲坝地区的水工环境和条件也确实让梁应辰们不敢也不能有丝毫大意,因为当他们这些“专家”看到那里的海图时竟然看不懂,不明白为何长江在那段的标高还有负值——海图显示长江最低的地方比海平面低了40多米。
其实这是湍急的江水不断冲刷在河床上冲出了深坑,在长江的南津关上游河段,这种深坑形成的反坡非常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冲击力极强的“泡”,水流向上,强度大的有害泡将会对行船安全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船队遇到有害的泡之后,两三分钟内就会上演“歪船、轧驳、断缆、翻船、死人”的惊险惨剧。除了“泡”、“漩”,解决好泥沙问题也是建设葛洲坝通航工程的一大难题。据测算,每年通过葛洲坝的泥沙有5亿多吨,折合混凝土的体积后可建200座共7200公里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些泥沙处理不好的话,就会淤积在河道上影响船的通航。
为了应对这些情况,梁应辰提出了“安全、通畅”四字方针,将“勘测、设计、科研、施工、运行”五结合,并请来当地水域最有经验的老船长做咨询,并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得出的成果,炸山嘴填深坑等多种办法予以克服。同时在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还解决了工程河势规划、复杂的工程基础处理、高水头大型船闸的设计施工管理等诸多科学技术难题,为后来三峡大坝的修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葛洲坝是三峡的反调节梯级,亦是三峡开工前的一次实地大练兵。然而虽然已经有了在葛洲坝工程上的丰富经验积累,但有在“全球一号水利工程”之称的三峡,不管是永久船闸、升船机、施工期通航,还是受三峡工程建设影响的1300公里上下游航道,依旧有多项世界难题。
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双线5级船闸,全长6.4公里。作为船闸技术设计审查专家组副组长,梁应辰与全组专家和设计单位竭尽全力共同解决了特大规模船闸总体设计、超高水头船闸输水、与高陡边坡岩体共同作用的大型衬砌式船闸结构、五级船闸监控系统等重大难题。“建设三峡枢纽是中国水利工作者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宿愿, 上大学时就知道美国有一个TVA(田纳西河水利枢纽工程),而中国要建YVA(长江三峡工程)。” 梁应辰仍旧担任着三峡升船机工程设计审查专家组的副组长,兢兢业业地做设计审查工作,三峡工程的工地上,还经常看到他精神矍铄的身影。